2024
03
29
首頁 >口述歷史> 從豆腐攤起家——金馬輪咖啡餅店

從豆腐攤起家——金馬輪咖啡餅店

圖/文:澳門口述歷史協會

從豆腐攤到西餐廳

早期的金馬輪咖啡餅店鋪面

早期的金馬輪咖啡餅店鋪面

 

金馬輪咖啡餅店位於營地大街,從1974年的冬天至今,仍默默守護在同一位置上。餅店創始人梁志平,早年在營地街附近叫賣豆腐。由於流動攤檔受天氣的影響太大,不容易養家糊口,剛巧他的堂兄弟在香港灣仔經營茶餐廳,生意尚佳,故此梁志平便也向他學習,轉營飲食行業。

當時有不少食肆或商店,均以“金”字為首,而“金馬輪”的命名卻是源于梁志平在香港讀書的兒子,即現在餅店的負責人。當時他提議以香港尖沙咀金馬倫道為命名,大家都覺得此名稱吉兆且有意義,遂定名金馬輪餐廳。

營業初期,梁志平並不熟悉餐廳業的運作情況,所以多數參考香港堂兄弟的生意經驗,再結合他自己的營商方向,把餐廳定位於中上級的路線。

最初餐廳的內部裝潢和格調十分西化,營造出進膳西餐的浪漫氣氛。可惜這種氛圍與餐廳周邊的環境並不搭配。餐廳所在的營地街市多是普通居民,所以餐廳客人以家庭主婦和老人為主,初期餐廳所供應的西餐肉扒類、三文治和西多士等都不切合他們的口味和需要。但幸好梁志平在經營豆腐攤檔時,確立了信譽和固定的熟客,所以早期金馬輪餐廳,多依靠做街坊熟客的生意。

 

革新與傳承

踏進90年代,餐廳由梁志平的一女一子接手。他們有鑒於當時社會和餐廳發展的需要,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轉型:首先他們將原先較為昏暗的西化設計,重新裝修為整潔光亮的大眾化餐廳;在食物供應方面增加了更多選擇,如咖啡、奶茶、通心粉和蛋糕西餅等,逐漸變為茶餐廳的形式。

現在金馬輪餐廳全棟三層,一樓和閣樓為營業用途;二樓是餐廳的餅房,出品新鮮的麵包和西餅;三樓為貨倉和部份員工的宿舍。

每天餐廳從早上七時開始營業至晚上六時半。不論平日或假期,都有很多的遊客和街坊,慕名品嘗餐廳的“鎮店三寶”──奶茶、蛋撻和豬扒包,而其他各式的西餅,由開業至今的老師傅主理,保持著如一傳統純厚的味道,亦深受顧客喜愛。

 

2016年金馬輪咖啡餅店鋪面

 

 

以人為本,迎頭並進

成功的營商,在於抓緊市場的脈搏和需要,餐飲業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金馬輪餐廳在面對社會的改變和挑戰時,也及時作出了不同的轉變,來謀求發展。90年代初,澳門的外賣麵包店並不多,餐廳有見及此,把原先堂食的麵包改為亦可外賣,,配以盒裝飲品一同銷售,在當時很受學生的歡迎。

到了90年代中,市面上的西式餅店逐漸興起,餐廳無奈地取消了初期的西餅卡服務,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到餐廳的其他優勢上。

2000年,澳門經濟開始起飛,但由於當時流行北上消費,所以餐廳的生意並沒有明顯增加,更選擇了在假日休息。

走過2003年“非典”過後,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,澳門社會百業暢旺,大量的自由行旅客和外國遊客紛至遝來,金馬輪餐廳生意出現前所未見的興旺,甚至一時之間應付不來。對此餐廳也迅速策劃出應變改善的方法,不但在店內安裝擴音器以方便運作,亦添置新的設備務求加快作業效率。

這都是緊貼社會變化而促使自身改良進步的需要。

 

糕點師傅在做麵包

 

金馬輪已傳承至第二代,家族式的經營,令餐廳充滿濃厚的人情味。老闆不單注意夥計的工作情緒和體力消耗,亦想方設法安排假期來抒緩他們的壓力。故此大多的夥計已在餐廳裡工作了十多年。

上下一心的投入,也許亦是金馬輪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
常言道:“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”這是由於守業絕不能墨守成規,必須不斷創新和改善自身,藉此加強和發展。這也是金馬輪餐廳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另一重要因素,是餐廳非常重視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和溝通,以互換的角度出發,考慮消費者的需要,聆聽顧客意見,以求優化和進步。如在宣傳推廣方面,東主瞭解到旅客很難找到餐廳位置,於是重點在地圖廣告上投放資源,明確標示所在地點,並印製名片配合吸引招徠顧客,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。

金馬輪正構思對外發展擴充生意,把握機會顯揚優點,使餐廳辦得更成功和完善。

 

*此訪談於2007年進行

上一篇:
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