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
04
16
首頁 >口述歷史> 荔枝碗,熱奶茶

荔枝碗,熱奶茶

圖/文:澳門口述歷史協會

路環,一直都有著“澳門後花園”的美稱。那裡,有著一份國際都巿中難覓的清新、靜幽。梁金漢,在昔日船廠林立的路環荔枝碗,從船工到咖啡店長的他,親眼見證了路環三十年來的變化。

 

美麗而不耀眼的新天地

我叫梁金漢,1956年出生於廣東中山。我的父輩是從事漁業的,我小時候也會出海捕蝦,然後偷偷拿到巿場去變賣,換取糧食,因為那時不是市場經濟,是不允許私自買賣的。

我童年的時候,家裡生活環境很困難,我曾當過書僮,每天跟隨別人到學校去,別人進教室上課,我卻只能站在門口。在艱難的時期裡,我沒有書本也沒有玩具,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曾經見過餓倒在街上的死屍。

1972年,我和父親坐船出海,尋找另一片傳聞中的新天地。最後,我們在一個細小的碼頭登岸,就這樣,我們來到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島──路環,在這裡開展了全新的生活。

我剛登陸路環時,這個小島給我一種很純樸的感覺。在這個悠閒的小村莊裡,雖然生活過得不富裕,但居民閒適自得,悠遊快樂。這裡四面環海,漁船川流不息,漁業、鹹魚業、造船業等應運而生。一個美麗而不耀眼的新天地,成了我們新的家園。

 

昔日荔枝碗船廠

 

船廠雜憶

來到路環,我選擇了當時極為紅火的行業──造船業,作為我的生活目標。

以前,路環的船廠並沒有搭棚架,而是空心的,外表不像一間工廠。那時候路環的供電網路也相當有限,只有一個地方──現在商業銀行旁的一個電燈站供電,只是給予船廠有限度的電力供應,一般住戶既沒有水也沒有電。

我當時在勝利船廠拜師學藝,所謂拜師,其實是船廠人手不夠時對外招人,新進人員自己去觀摩學習。倘若你資質聰穎,學習速度會比較快。你學習了幾年以後,再工作幾年,基本上整艘船的每個工序都會做了。倘若跟隨著一個好師傅,他時常教授,自然學習的會很快速,但有時候那些下欄的東西便要全都替師傅做了。

學徒時期非常辛苦,那時我的一天工資大約五毫,連買一支鉛筆也不夠,根本不足以應付生活,幾乎每天都要挨餓。我每天早上起床,便要“鐘”灰,早餐也沒錢吃,只能等到中午吃飯,當時船廠是提供午飯的。有時候要替師傅收拾東西,時間晚了,連午飯都會錯過。

在船廠工作是要看資歷的,我初入行時,上面有幾位師兄,那麼平時作業中的下欄工作──即收拾瑣碎的事──全都由我一人完成,可是有時造某個部件是有利可分的,身為師弟,我也沒有分享的權利。

後來,我師兄學滿師後,我當上別人的師兄,就要求所有下欄工序的工資大家一起分享。

那時候製造一艘船,要根據這間船廠的固定師傅人數,通常只會聘請十多人造一艘船。船廠的船一般不是賣給漁民的。假如某個漁民要造一艘新船,他需要親自光顧船廠,選擇採用甚麼規格和材料──材料不同價格不一,價錢商議好之後,漁民要交付訂金。

當時,大約花上幾十萬就可以造一艘新船了,而現在至少要一百萬。

我在路環居住了幾十年,只加入了一個會──造船工會。當時只要我們學滿師,就會從造船工會得到一個會員證,相當於畢業證,算是學滿師,可以出師了。

 

今天的勝利船廠

 

與死神三次擦身而過

現今澳門的勞工法例,都有明文規定技術性工人的工作安全守則,以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,還有工傷保險等措施。但那時我們在船廠工作時,是沒有安全可言的。我任職船廠技術員時,曾經有過三次工業意外。

有一天,我們幾個師兄弟對一艘船進行上牌。那艘船打了車葉,我只好潛到船底下,親手去解開這個車葉,結果車葉在水下把我的手夾住了,困在水底下動彈不得,如果幾秒之內不能解開,我就鐵定沒命了。情急之下,我用腳頂著船底的底骨,奮力一沖,沖出了水面。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後怕。

第二次工業意外是“斷牌陣”。所謂“斷牌陣”,即船隻太重,用作承托船隻的船棚負荷過重而斷掉,一瞬間整只船便塌下來。那一次真的相當危險,幸好所有師兄弟都來得及四散跑開。我們造船時,從船上掉下來或受傷等狀況,都是多不勝數的,那個時候還未有保險,工傷都是沒有賠償的。

第三次發生意外時,幸運之神終於沒有來得及眷顧我了。那是1986年,我已經稱得上是師傅了,一時大意,我被電鋸切斷了手肘。雖然當時路環已有衛生局,但由於傷勢太嚴重,衛生局都不受理,要我直接前往鏡湖醫院。我在鏡湖醫院治療了兩個月,醫生說,因為我斷了大動脈、血管、神經和肌腱,勸我將手肘截掉,但我始終沒有聽從。鏡湖醫院最後還是幫我把手保存下來,但是手部喪失神經線並萎縮了。後來我輾轉到廣州治病,通過神經移植手術、長時間的治理以及在家練習功夫,我的手奇跡地康復了。我堅信人的堅持是相當重要的,要不是我堅持不放棄,也許我今天只能是一個“獨臂俠”。

我家裡有一個木樁,就像武俠電影裡用來練武功的,是我用來鍛煉手肘的法寶。在我康復出院在家休養這段時間,我每天都堅持鍛煉雙手,所以我的手才可以像今天這樣靈活自如。奇跡,源於堅信,見於努力。

 

桃花源中咖啡店

我的手康復後,再次從事造船業。一年後,我就開設了一間小小的咖啡店。

一棵大樹,一頂帳篷,幾張木枱,數把木椅,外加一個小火爐,還有來回搖曳的綠色,就成了我的咖啡室的基本構造。

這裡所有的枱和椅都是我自己製作的,帳篷也是自己搭起的。燒柴爐,是現在整個路環唯一的火爐。原因是石油氣價格昂貴,而在路環,更容易取得柴火,比起使用石油氣要便利、便宜和環保,並且,柴火燒出來的水帶有一股木柴的氣息,別有一番滋味,就連燒出的菜都格外好吃。

為了沖制咖啡的水質甘甜,我更是費盡力氣,尋得一眼好井。我這裡是漁島上的咖啡店,綠色無污染!別看這個咖啡店不大,光是帳篷,年納稅就要兩千多元,所有東西加起來要繳納七八千元的稅款呢。

現在我每天早上把爐子點燃,燒上甘甜的井水,沸水裡充盈著咖啡的香味,直到晚上,才會將火爐熄滅。

在這個偏僻的地方開業,顧客多以附近居民為主,也有旅客慕名而至。我這裡沒有舒適的冷氣,卻有一地的綠蔭;一杯香滑的奶茶,一碟可口的中式甜點,鳥語花香,海風送爽,好似鬧市中的桃花源。

 

路環後花園的未來

今天的路環一片蕭瑟。2007年起,荔枝碗的所有船廠都已停止了運作,沿路所見的船廠,都是木材遍地,了無人煙。

 

荔枝碗停止運作的船廠

 

我來到澳門後的第一份工作,就是做造船工,我家也一直居住在船廠旁邊。面對今天的景象,我只希望路環可以保持現狀,該重建的舊屋可以得到重建機會。

曾經有過的造船文化,如果船廠可以保留,那就最好,要是不能保留,必須發展其他行業,那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。

我自己始終是出身於這一行業,沒有了這個行業,我當然感到可惜,但總體而言,適合荔枝碗,適合路環,又不阻礙原居民的利益,這樣的發展規劃,就是最好的方案了。

我在澳門的後花園居住了半輩子,很少到澳門半島走走。那裡是一塊陌生的地方。雖然我們這裡沒有現代化的尖端設備,但若是習慣了這裡的淡泊和寧靜,你不會願意離開這個後花園。

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先師誕,我們造船工會會集聚過往的一班工友,舉行聚餐和會慶活動。這也許是如今冷清的荔枝碗裡唯一熱鬧的日子。

一個個空曠的船廠成了路環特有的景色,也是我們一班工友集體回憶的地方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 沒有更多